• 苏泊罕大草原:“大景观”概念突破单一格局

  • 发布时间:2015-12-03 15:47:18
  • 浏览人数:111
  • 内蒙古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犹如一曲流动的旋律,让人流连忘返。然而,这里的旅游产业还停留在“喝奶茶骑大马”的观光游时代,如何盘活这块旅游地产?8月,苏泊罕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及鄂尔多斯非遗传承保护示范基地的成立,唤醒了沉睡的草原文化,景区也因此打破人们对传统草原游的概念,进入立体景区2.0时代。

      8月2日,苏泊罕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以下简称“活态博物馆”)及鄂尔多斯非遗传承保护示范基地挂牌仪式在内蒙古苏泊罕大草原启动。与此同时,第二届伊金霍洛鄂尔多斯婚礼文化旅游节(以下简称“婚礼文化节”)也拉开了序幕。由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東联旅游集团主办的这次活动,旨在突出“激情苏泊罕·浪漫大草原”的旅游形象。東联旅游集团党委书记杨勇表示,活态博物馆和非遗传承保护示范基地加强了草原文化旅游体验,而婚礼文化节更加亲民、接地气,丰富了旅游节庆活动的文化与形式,填补了草原文化旅游节庆的空白。

      “大景观”概念突破单一格局

      苏泊罕大草原以游牧文化为世人着称,至今仍然留存有较为完整而鲜活的成吉思汗时代以来各个不同时期游牧民族文化和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如13世纪的草原文化礼俗、蒙古汗国遗存的宫廷歌舞、与成吉思汗陵相呼应的祭祀现象、明清两代鄂尔多斯部落文化的核心区域等。在发展文化旅游上,具有珍贵的资源和优势。

      2014年初,鄂尔多斯博物馆与東联旅游集团联合在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设立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分馆--活态博物馆,以苏泊罕大草原保存完整的游牧草原文化为主题、伊克昭盟352年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游牧休闲文化与草原度假旅游完美演绎为亮点,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实地考察当地风土人情的形式,以文字、镜头真实记录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内容,重现传统的蒙古游牧民族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的生活状态。

      “挤牛奶、剪羊毛、擀大毡这些蒙古族传统民俗活动都能在活态博物馆中见到。”杨勇说,“这是一个没有墙的博物馆,主要展览空间是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都是活态展品。活态博物馆就是要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统一起来,将旅游方式和文博收藏统一起来,全方位直观地搜集整理、转换展示、保护历史文化和游牧草原文化。”

      在153平方公里的景区内,活态博物馆成了一条流淌在草原上的游牧原乡文化风景线,它将旅游娱乐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结合,使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整体的合理、长远原真的保护。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草原放牧、学习蒙古族歌舞等。专家认为,这种把草原当做一个“大景观”来处理的手法,突破了旅游景区活动项目单一化、低水平重复的格局,增强了草原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非遗保护让文化和现代旅游共舞

      在婚礼文化节上,《鄂尔多斯婚礼》大型实景演艺在近两个小时中,把蒙古族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分发出嫁等传统结婚仪式一一重现。实景演艺期间,游客可与演员互动,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亲自上阵体验一回蒙古族新郎和新娘的感觉。

      其实,这只是苏泊罕大草原发展文化体验旅游的一小部分,与活态博物馆同期成立的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基地,将对具有鄂尔多斯地域特色和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特点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现场活态展示表演、图文影像系统介绍等形式进行实景体验,突出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历史渊源。

      同样是活态展示,相较于活态博物馆,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基地是严格按国家及、自治区级、市级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展示,如鄂尔多斯传统婚礼、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祀、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马文化等。杨勇介绍,其他展示项目还包括蒙古族牧放方式、歌舞器乐、竞技娱乐、手工技艺、民间故事等,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苏泊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活力,进而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乡实景保护传承。

      杨勇告诉记者,通过以节庆促发展的路子,上一届婚礼文化旅游节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参与,实现了15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与280万元的间接收入。杨勇估计,今年游客将是去年的两倍,收入也将翻番。

      “一方面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一方面重视旅游文化活动策划和设计的参与性,如今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摆脱了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开发思维,利用草原特色化的资源做休闲体验文章,带动了内蒙古乃至鄂尔多斯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杨勇说,“这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并能在保护中注意自身完善,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四大措施助脱淡季困局

      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从2012年5月开园以来,已经建成七旗会盟区、宗教信仰区、游牧体验区和那达慕活动区四大主题功能旅游区。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传统骑蒙古马、住蒙古包、吃蒙古餐,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景区还计划建999座玫瑰毡包,并定制草原特色餐饮。此外,景区还设置了会盟大舞台、游牧部落、铁骑部落、弓箭手部落、牧马人部落、草原狂欢篝火等50余项娱乐项目。

      在上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怎样保证不影响原住民的生活、保护草原植被,又能让景区开发顺利实行,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难题。

      杨勇说:“为了保证草原原住民能得到切实利益,景区专为草原原住民建设了游牧部落。在此区域牧民主要开展原生态的生产生活,自主经营一些诸如捣酸奶、晾奶皮子、熬奶茶、做牛肉干等富有民族文化气息与民俗风情的、可体验可观赏的情景项目,经营方式不拘一格。农牧民入住蒙古包所需摆设装饰、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基本的蒙古族服饰皆由東联旅游集团按照传统游牧习俗统一配置。在管理上,迁居于此的农牧民将成为景区的员工,统一纳入公司的特殊管理体系,或合作、承包经营,或按照公司薪资标准享受正常的工资福利待遇。”

      在游人相对较少的旅游淡季,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推出了4项措施以应对困局:一是“以点带面”营销,以经典高端定制餐饮“休闲蒙餐”“游牧宫廷盛宴”.特色实景演艺《七旗会盟》、《鄂尔多斯婚礼》为重点旅游产品进行推广营销。二是实现 “全员营销”模式,通过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企业产业链内部联合及整合外部资源,全员共同研究市场导向,合力助推淡季旅游市场的发展。三是创新产品,加码服务,重点分析和发现现有产品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兼顾后续创新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利用冬春季节开发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艺术品等。四是加大宣传促销,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宣传手段进行推广营销,还通过对新老客户进行调研,了解客户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不同建议等,以创新出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实现精准营销。

      在未来的蓝图中,未来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将倾力打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成为自治区文化地理标志和旅游目的地。杨勇透露,今后,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还将不定期举办休闲体验季活动,每一季都将以不同的主题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以新颖的主题、丰富多彩的度假内容开发独具特色的游牧草原文化和休闲度假体验相结合的旅游形式。